银河写手

主演:宋木子,合文俊,李飞,李文茹,宋晓亮,张皓森,刘默然,祁又一,魏来,白志强,李阔,单丹丹

导演:李阔,单丹丹

别名:

类型:喜剧 中国大陆2023

  • 乐享云3
  • 乐享云2
  • 乐享云1
  • 正片
  • 正片
  • 1080P

猜你喜欢

银河写手相关影评

  • 我对《银河写手》的感想其实很复杂。编剧带着剧本找投资遭受现实折磨的题材很有趣,搭配一些脱线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,但是作为喜剧,前喜后悲最后抽象跟我玩哲学价值,让我有些摸不到头脑。批判资本和外行指导内行践踏创作的立意是好的,但是批判仅是点到为止,最后甚至有那么一丝要为资本洗白的意思,就难评了起来。可能是因为要为未来留路,不能完全得罪甲方,就拧巴了。此外在人物和故事上还有一些硬伤,整体来说就是不够成熟,令人惋惜。

    但我个人认为这份不够成熟不是因为导演编剧水平或经验不足,而是刻意追求搞笑和标新立异所造成的结果。一般新人导演的独立作品会透着一股子随意劲儿,所有的不按套路出牌都源自于这股野生的随意。但是《银河写手》无论是搞笑还是创新都很刻意,刻意地制造包袱,刻意地标新立异。打破第四面墙的尝试,特殊的镜头表现,随意的故事,毫无铺垫的剧情展开,毫无成长的人物,都是刻意打破类型片拍摄手法和标准编剧守则的结果。这可能是因为两个主角就是编剧,谈的是编剧和电影行业,也可能是因为不整点活儿就没法吸引到观众,或者作为青年电影获得瞩目弄到一个奖半个奖的,总之结果就是“刻意”两字。

    这种刻意有两面性。一方面,对想象力的挖掘贡献了很多亮点。开场人物就与电影演职人员表互动,编剧名字大一点,导演没名名字小一点,开启喜剧的欢乐氛围。之后频繁地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互动,片中片演出给观众解释名词也就算了,还用抖音经典电影速讲音乐和模式玩尬的,之后两主角送快递时运用特殊镜头效果玩抽象。另一方面,为了打破常规而打破常规,牺牲了故事和人物的合理性,不仅显得僵硬刻意,还制造出许多硬伤与问题,破坏了观影体验。

    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可能就是片中的两名主要女性角色的设计,也是一个争议点。张了一的女友可可,电影发烧友终极诺兰粉,因电影票转让从天津跑来北京,和张了一在影院相识,下一幕两人就跑到床上边谈电影边啪啪啪,第二天就定同居了,一气呵成。可可也有个编剧梦,但和了一路线不同,勤恳打杂开始,没想到比了一先进了组有了作品,进组定下不久就和了一提了分手,搬走了。两人组朋友之一的小蕊,和另一名朋友大刘一起背叛了自己的男朋友害虫,后面戏份就是在餐桌上哭诉大刘没担当。传统甚至过于刻板的女性形象和剧情安排引起了一些观众的不适。

    这样的设计有问题,完全在于其不合理,这些人物既立不住没有魅力,又于剧情故事没多大意义,没有服务到故事和电影,就不得不让人质疑其设计背后的想法。若从“刻意打破常规”这一点来看,其实两个女性角色都是表达“生活毫无铺垫”这一点的工具人。

    可可和张了一一见钟情,光速上床同居的桥段,对应电影里张了一“爱情不需要那么多铺垫”的想法。也就是说,为了证明“爱情不需要那么多铺垫”,就设计出这么一个和他一见钟情,一拍即合的角色。可是“没有铺垫的爱情”就是当晚上床第二天同居吗?就是功成名就后先斩意中人吗?都走了还要来一出回来但是没进门吗?“一见钟情”这样的词汇挂在张了一的嘴边,但是电影中却没怎么讲他俩的爱情,肉体关系的镜头都比爱情多。不是说不能一见钟情,只是电影中打造出的“一见钟情”让人无法感知到爱意。无法打动观众就显得更像是男方单方面的意淫。甚至都不如设计可可就是图张了一是个“编剧”,在北京租了房子,想省房租踩着他入行,所以才和他在一起。这样的“恶女”形象,都比一个行为毫无逻辑与灵魂、人偶般的女性角色要强。

    这时可能会有人说可可还有与张了一形成对比的作用,的确,她作为选择了另一条路的编剧成为张了一的对照物。但是这个位置不需要她,在她出场前就有人占了,那就是大刘。大刘作为网剧编剧,愿意屈身写“不入流”的东西,为甲方服务。片尾也说了他比主角二人组先有了作品,成功了。但是大刘这个角色却没有深入,仅仅发挥了挖了朋友墙角的作用。可可的这个工具作用完全可以放在大刘身上,也本就应该在大刘身上。可能是因为光让可可做爱情的工具人没点事业会挨骂,设计上就让可可占了大刘的位置。但左右都没有考虑这个人物的“生命”,她的个性,她的生活,她的逻辑,她的想法,仅是为了设计而设计。

    同理,小蕊也是一个毫无灵魂的工具角色。和大刘双双背叛害虫是一个“突然发生”事件,用来证明生活毫无铺垫。虽然事后张了一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,并声称是有铺垫但是没注意到,可电影整体的倾向依旧。这个角色和这段剧情都是纯粹工具性质的,结果就是一个看似独立、有个性,但是道德上有缺陷的女性形象。虽说故事里小蕊和大刘一起背叛害虫,不能把错归结于小蕊一个人身上,但是小蕊作为害虫的女朋友和单身的大刘立场不同,她有责任先结束一段感情后再进入一段感情,尤其在害虫还没有什么明显过错的情况下。这样的剧情安排,大家会在意她的驱动力是什么,她是否有挣扎,她的想法,但电影没有探讨这些,仅是用她来证明 “生活没铺垫”。证明“生活没铺垫”的方式有很多,设计一个这样的女性角色明显是下下策。

    生活不是没有铺垫,而是铺垫的内容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而已。在我俩看电影的那天,入场时检票员给了两幅3D眼镜。突如其来的展开仿佛是在说明生活没有铺垫。但是在我没看到的地方,检票员可能已经站了一天接待了不少客人,刚刚给一堆看《哥斯拉大战金刚2》检完票发完眼镜,他已经没有精力再去思考确认我们看的是哪部,到底需不需要给我们3D眼镜。

    生活有铺垫,只是一切发生在我的视野之外。

    电影的确不需要把所有东西都展示出来,要做选择,但是展现出来的片段与情节要有说服力,能打动观众,展现出来的人物能立得住,体现出镜头之外发生的事情。一个人物镜头之外发生的事情,其背景与经历,推动这名人物做出了镜头之内的选择。好的角色塑造需要演员对角色的深刻理解,但是背后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物,而不是一个工具人。同样是寥寥几个镜头,黄毛演员的塑造就要比镜头更多的可可和小蕊要好,明显导演和编剧考虑了这名角色背后的故事,但是没考虑这两名女性角色背后的故事。仅是用角色去完成目的,那角色就是失败的,而失败的角色对于非类型片来讲有着致命影响。

    占着特别的题材,《银河写手》的用力方向本应该是对电影业界的讽刺,去展现编剧的真实生态,甲方有多面目可憎,着也是观众最期待的一点。电影的确做出了一定的讽刺,比如制片人乱改编剧的本子并试图将其占为己有,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去质疑体验过生活的人的观点,张口就来完全不把编剧当人等等。但明显电影后期不仅不讽刺了还在为甲方和资本挽尊找理由,说文学顾问为主角二人组求的情,他们早就想换人了只是想给他们机会,他们也有成本等等。但是,耗时耗力让主角们进行无意义的修改的不是他们吗?之后佛爷投资失败开网约车的片段,不仅像纯粹的意淫,也让这个角色变得慈眉善目起来。点到为止的讽刺让电影失去了本来的力度,有些虎头蛇尾。

    当然电影最漂亮的一手就是最后的抽象走向,两人一块给剧本下葬就够抽象了,一下子转到千年后AI占创作主导的世界。挖掘出的剧本因为是人的作品而受到珍视。为什么能确定是人的作品?因为是不完美的,甚至有错别字。在AI开始被用到创作的各个领域取代人的当下,这样的故事走向为电影增添了一丝哲学意味,也封住了大家的嘴。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主创团队实在是太狡猾了。话说到这份上,我要是再批判,岂不是暗示我不接受人类的不完美?相比AI “天衣无缝”的精美创作,我的确更喜欢有缺陷的,人的故事,但因为是人的作品所不可避免的缺陷与可避免的缺陷又是两回事。人的不完美,永远不是糟糕故事或人物的挡箭牌。